#162 [原木書坊] 舊聞新發-我是歌手觀察2013

這幾天在整理Evernote
看到2013年研究「我是歌手」這個節目
有一些心得 現在再重新看一次
還是覺得資源多寡 對於做好節目
真的是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先來分享一下2013年商業周刊報導的
關於「我是歌手」的一些資訊

我是歌手 一集九十分鐘的播出內容
動用四十七台攝影機
總共錄製超過三百小時 一千八百分鐘的素材
光拍觀眾的反應 就有八台攝影機 


兩億人民幣元 打造十二集節目
一集製作費 一千五百萬新台幣 約是台灣的十五倍
工作人員 三百五十人團隊 打仗三個月
決賽前 四十八小時 未闔眼


立白洗衣液冠名總經費 一億五千萬人民幣(約合十億新臺幣)

決賽宣佈冠軍之前時段廣告 最高到達一秒二十萬新臺幣(十五秒六十三萬人民幣)

湖南衛視 研發中心 配置25人團隊
專門蒐集全世界各大電視台的 最新最受歡迎的節目

湖南衛視(歷年收視率規模扣除央視之外的冠軍)
素人歌手大本營 2004超級女聲      2007快樂男聲     2012中國好聲音     2013我是歌手
歷年台長 魏文彬 歐陽常林 呂煥斌

台灣軟實力優勢
歌手受歡迎 歌曲受歡迎 節目製作創意 需要金援支撐
我是歌手    版權來自韓國
中國好聲音 版權來自荷蘭(小國)

 

 

以上為當時看完報導後的筆記,按照當時整體的製作費,如果換算成台灣綜藝節目的製作預算,差不多可以拿來做個十幾年的全民最大黨,真的是很天價。

但是當時很多人都會說台灣就是製作費太少,所以做不出好節目,某種程度來說,台灣缺的其實不只是錢,而且還有舞台,也就是說要有持續可以打仗的影視製作環境,不然就算突然拿到一大筆錢,想必也是沒辦法馬上上手,把資源用到極致。畢竟不同的格局,還是會有不同程度的熟練,才能夠符合最終出資方的期待。也就是說如果現階段帶的團隊是屬於百人編制的製作Team,如果明天突然被拉高到好萊塢萬人Team等級,第一時間一定也是不習慣的。

所以我其實不是很認同台灣節目不好就是缺錢這個說法,雖然說有錢真的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做出更好的質感的節目,但是說到頭每個節目的重點,其實還是創意,如果沒有創意,最終做出來的內容,也只是抄襲,對觀眾來說也是沒有新意的。

既然講到抄襲,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買版權這件事情,其實也不是件壞事,以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來說,大陸的電視台買了版權之後,荷蘭的原創團隊會直接把軟硬體,一次輸入給購買版權的電視台,不只是硬體的會旋轉的椅子,現場的佈置這類硬體相關的物件,包括現場攝影團隊,導播團隊,甚至是後製團隊,都會直接進駐,直到節目完成,畢竟原創團隊還是要保持最高的品質輸出,不然沒辦法維持全球一貫的質感。

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大陸的執行團隊來說,有世界一流的團隊帶領教導,那個進步的幅度絕對是向前邁了一大步。所以幾乎可以說,買版權最重要的除了買到這個Ip,可以學到整體的Know How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有辦法維持持續進步的底氣。

最近又重新看到這篇報導很有感,就先把心得再打出來,之後也可以再跟大家聊一聊,我剛創業的時候,去了一趟央視錄影的震撼心得,大家明天見啦。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